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院士潘复生:世界镁合金研究的领跑者

来源:冶金与材料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人文之光,因为走南闯北的兰溪人才得以追溯和重现;辉煌故事,因为敢为天下先的兰溪人才得以铭记和传承。“天下兰溪人”是最为宝贵的一笔财富,是助推兰溪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

人文之光,因为走南闯北的兰溪人才得以追溯和重现;辉煌故事,因为敢为天下先的兰溪人才得以铭记和传承。“天下兰溪人”是最为宝贵的一笔财富,是助推兰溪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张力。从7月2日起,兰溪市融媒体中心推出《天下兰溪人》全媒体系列报道,讲述兰溪乡贤的人生传奇,展示他们的创业宏图,凝聚他们的浓浓乡情。

今天刊发《院士潘复生:世界镁合金研究的领跑者》。

20年前,镁作为轻金属,鲜有人知晓它巨大的发展潜力与价值;如今,镁合金的研究与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的镁合金技术与产业发展,正逐步引领世界科技潮流。这条发展之路上的主要领跑者,正是兰溪乡贤潘复生。

潘复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现任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兼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镁及镁合金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等。他还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俄罗斯矿业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将勤奋当“秘诀” 致力镁合金研究

19岁大学毕业、30岁晋升教授、55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翻开潘复生的履历,有着一连串令人赞叹的记录。而这些优秀成绩的背后,则是他无时无刻的勤奋换来的。

▲潘复生院士指导研究生做实验

1962年,潘复生出生于兰江边上的女埠街道花塘村,当时因生活贫困,他和父母姐弟生活在一处占地仅12平方米的砖瓦房内。从小,潘复生便要帮着家里干农活,拔草砍柴自不必说,割稻插秧也要学,还要跟着村里人到十几公里远的山上去砍柴,一砍好几天,风餐露宿。无论这些活多繁重,潘复生只要一忙完,就会拿起书本,一头扎进书里忘了时间。当时家里还是用的煤油灯,房间狭窄而昏暗,灯火时暗时明。在这样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潘复生仍然坚持学习。

1978年,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正是这一年,潘复生从高中黄店中学毕业。他一边当起了高中代课老师,一边与台下的学生们一同备战高考。在那短短的几个月中,作为一名比一些学生年龄还要小的老师,潘复生为了将物理、化学教好,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根本没有顾及自身其它课程的高考复习。巧合的是,他当年给学生出的一道化学题正好是当年的高考题。

后来,潘复生顺利考上大学,先后在合肥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自步入科研行业开始,潘复生就坚守合金材料的研究和应用。28岁时,他就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30岁破格晋升为重庆大学教授,成为当时学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2017年,潘复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潘复生院士和课题组老师研究工作

潘复生专长镁合金、新型铝合金及工具钢、先进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系列重要成果,开发的产品已在汽车、飞机、卫星、信息产业等领域成功应用,特别是在镁合金方面成就显著,是国际著名镁合金科学家和知名铝合金专家。他建立了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一支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科研团队。在他的带领下,该中心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镁合金研究中心,在推动我国镁合金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0多年来,潘复生教授和他的团队重点致力于解决镁合金材料塑性差、加工成形难、纯净度低等关键难题,承担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国家级项目和多个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在高塑性镁合金、先进成形加工技术和深度纯净化等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成果,为我国镁科学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大家买的汽车中很多都有他们开发的镁合金零部件。

勤奋也是潘复生给自己总结的科研攻关“秘诀”。曾经在接受采访时,他的团队成员也提到了这一点:“潘老师常常是实验室走得最晚的一个人。晚上12点离开实验室,对他而言都是一种奢侈。”因为这样的勤奋,潘复生才能在镁合金研究领域里一干就是30多年,解决了一个个关键技术瓶颈。

至今,潘复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4项,部省级科技一等奖1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6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50多项,制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余项。潘复生的科研成就也获得了国际认可,曾连续担任四届国际镁合金大会主席,兼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镁及镁合金技术委员会”主席和国际刊物《Journal of Magnesium & Alloys》主编。

文章来源:《冶金与材料》 网址: http://www.yjyclzz.cn/zonghexinwen/2020/1011/594.html



上一篇:湖北双非高校排名,最有望入选双一流的不是中
下一篇:孔隙度对铁基粉末冶金零件材料热处理性能的影

冶金与材料投稿 | 冶金与材料编辑部| 冶金与材料版面费 | 冶金与材料论文发表 | 冶金与材料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冶金与材料》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