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冶金与材料》栏目设置[05/29]
- · 《冶金与材料》收稿方向[05/29]
- · 《冶金与材料》投稿方式[05/29]
- · 《冶金与材料》征稿要求[05/29]
- · 《冶金与材料》刊物宗旨[05/29]
少数民族首饰分析与材料工艺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 前言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大国,数千年来,汉民族与众多少数民族一起发展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而在文明到来之前,首饰就已经存在,它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被创造、被流传、被
1 前言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大国,数千年来,汉民族与众多少数民族一起发展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而在文明到来之前,首饰就已经存在,它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被创造、被流传、被改造。
少数民族在早期就十分注重装扮自己的身体,有些少数民族在旧石器时代就会将兽牙钻孔串联,制成类似现代女性佩戴的项链一样的配饰挂在脖子上,也会用兽骨、角、石、树叶等制成饰品装扮身体各部位。
随后通过不断的改造和物质生活的改变,少数民族对首饰也不断进行美化与创造,逐渐出现样式多样美丽的头饰、项圈、耳环、手镯等。
少数民族非常注重首饰的整体性搭配,少数民族首饰一般大且突出,其色彩也常常在整体搭配中起到强调与对比的效果。以苗族为例,苗族喜欢在领襟、护肩、袖口和裙子等处绣上颜色多彩的图饰,在头、颈、胸前、手腕上戴上各种银饰。苗族的银饰从头到手指,完全可以用“披挂全身”来形容,少数民族对首饰的佩戴以多为美、以重为美。如果说首饰对于我们来说是人体和服饰的配饰,在少数民族中就是美的主角。
2 少数民族首饰文化特色
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沉淀,少数民族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少数民族首饰记录着各民族人民的生存方式、民俗风情、地域文化等。
2.1 少数民族首饰的历史悠久
中华民族首饰的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 年前的“山顶洞人”的兽牙、兽骨、骨针等装饰品上。在四川巫山大溪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可以证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首饰早已出现,出土文物中包括耳坠、玦、珩、璜等首饰。在湖南长沙树木岭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匕首柄上有一个大眼高鼻的人像,耳朵上挂着粗大的耳饰,据对比考证,柄上的人像形象的特点与南方少数民族极为相似。这些出土的文物都表明佩戴首饰这一行为有着久远历史。
少数民族首饰也给我们传达了远古历史的信息,为神话传说添加了不小的依据。如苗族头饰中的“高孚”被称为“蚩尤帽”,相传在远古时代,蚩尤作为苗族的首领在黄河流域建造京城,引来其他部落的攻占,苗族因醉酒而败,蚩尤被围困。王后为了能让蚩尤逃脱就将他的王冠戴在了自己的头上,朝着相反方向逃跑引开追兵,蚩尤才得以脱险。自此,为了纪念王后,王冠便由妇女戴了,称为“高孚”。苗族现在还保留着关于佩戴“高孚”的习俗,苗族大女儿在生下第一个孩子以后才能回娘家戴“高孚”,然后再将“高孚”传给二女儿,接下来就再传给三女儿,主要依次相传。而由于战败,苗族人民迫不得已进行迁徙。而这一场无奈的迁徙也被苗族人民记录了下来,他们将十几匹马和骑士排列在一起,配上象征的浑水河的带饰,造就了现在苗族银冠上的“骏马飞渡”。为纪念家园还将苗族京城绣在衣服上,将城门绣在前襟,将寨子绣在护肩上,将京城的全景图绣在背后。从苗族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首饰承载着久远的历史。少数民族首饰的图案、纹样都存在着历史的意义和来源,形象地记载着历史。
2.2 少数民族首饰的地域影响
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所处地域的差异也影响着对首饰的要求。差异较大的所属北方与南方、山区与草原,北方居住条件恶劣,主要以狩猎、游牧为生,刻板印象好像就是披着厚重的兽毛,晒成高原红的脸蛋。大概与粗犷的性格有关,北方少数民族佩戴的首饰大多粗大厚重,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他们对于首饰的要求更多是要实用朴实;而与北方相比较之下,南方的生活条件较好,居住环境湿润、气候宜人,多以农耕养家,人们对南方女子的印象可能就是温婉精致,南方少数民族首饰纹路精美,工艺精湛。不同少数民族的首饰代表着其文化归属,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不同少数民族首饰。如苗族的银冠、藏族的巴珠、佤族的发箍等都有着明显的本民族的特色。
在同一个少数民族内部,区域不同,首饰也有所区别。以苗族为例,贵州凯里地区苗族重点在头饰,重点突出的是像水牛角一样的大小银角帽,而贵州从江县苗族通过颈部佩戴银项圈和银项链来展现自己的美。藏族妇女佩戴的巴珠在形状上也有明显的区域差别,以拉萨地区为主的前藏流行的巴珠形似三角形,而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流行的式样以弓形为主。不同地区的首饰的不同也反映了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不同与审美不同。
文章来源:《冶金与材料》 网址: http://www.yjyclzz.cn/qikandaodu/2021/0708/927.html
上一篇:浅析光纤光栅传感器及其应用
下一篇:以设计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材料与应用课程教